首页>>百科常识

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区别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连岛坝的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区别(海岸侵蚀地貌包括)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区别

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区别

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地貌不同: 1、侵蚀地貌是**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 2、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扩展资料: 一、研究意义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为14000余公里。在漫长的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自古以来,海岸带是人类活动的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 因此,从事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塑造因素 1、潮汐作用 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在由细颗粒组成的泥质海岸带,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2、生物作用 在热带和**带海域,因珊瑚和珊瑚礁的大量发育,构成珊瑚礁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湾、河口的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后者是平静、隐蔽的海岸环境,细颗粒物质易于堆积。在有些海岸上,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岸地貌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有何作用?并简述内力和外力的关系

长岛导游词

长岛,一个很长很破的岛屿,有着几百年来的历史,里面没有一段路是平的。长岛,一个四面都是海的岛屿,里面的宝还真不少!长岛,汗~~~Only岛而已!

连云港地质构造

连云港市位于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平原、海洋、高山齐观,河湖、丘陵、滩涂俱备。全市地貌基本分布为中部平原区,西部岗岭区和东部沿海区3大部分。东部沿海平原海拔3-5米,主要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及滨海平原3类,总面积5409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地面积70%。西部东海县的丘陵海拔100-200米。沿主要是700平方公里盐田及480平方公里滩涂。沿岛礁共21个,其中岛屿9个,面积为6.06平方公里。具体为:东西连岛、鸽岛、竹岛、羊山岛、开山岛、秦山岛、车牛山岛、达山岛、平岛等,其中东西连岛为江苏第一大岛,面积达5.4平方公里。

  境内山脉主要属于沂蒙山的余脉,绵亘近300公里。有大小山峰214座,主要有南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锦屏山、马陵山、羽山、夹山、大伊山等,其中最高峰为南叶山主峰-玉女峰,也为江苏省境内最高峰,海拔625米。

  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华北古陆的南缘,属鲁苏地质,与山东的泰山、崂山一脉相承。它的**为变质岩,地质学上叫片麻岩,是二十四五亿年前造山运动中,受到高温高压后发生变质形成的,岩性坚硬,色白质细

  云台山是由五条山脉组成,由南向北数,第一条为锦屏山,有马耳峰、白虎山、孔望山等21座山峰;第二条为前云台山,又称南云台山,有玉女峰、香炉顶等74座山峰,花果山就在其间;第三条为中云台山,有华盖山、溪云山等13座山峰;第四条为后云台山,又称北云台山,有大桅尖、二桅尖等47座山峰,连云港港口便在山北;第五条为东西连岛,有桅尖山等两座山峰,现仍在海中,是港口的屏障。

  锦屏山

  锦屏山,属泰山山脉,因山顶开阔平坦,又名平顶山,自清初就以幽、险、静、秀、闻名于民间。总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563、5米。

  马陵山

  马陵山在临沐、郯城、江苏省新沂三县交界处,绵延60余公里。

  羽山

  羽山位于 在东海县城西北部,是现存最古老的景点。平地崛起,东西走向,形若笔架。主峰海拔269.15米,长约7.5公里。 水系基本属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沭地区的主要排洪河道新沂河、新沭河等均从市内入海,故有“洪水走廊”之称。境内还有玉带河、龙尾河、兴庄河、青口河、锈针河、柴米河、蔷薇河、善后河、盐河等大小干支河道40余条,有17条为直接入海河流,有盐河等河直接与运河及长江相通。全市共有水库168座,其中石梁河、小塔山、安峰山水库较大。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水库,可蓄水4亿立方米。水域资源类型齐全,全市沿海地区面积14.9万亩,其中可利用的占30%,水资源总量56亿立方米,利用率达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0立方米。连云港市海岸类型齐全,标准海岸线162公里,其中基岩海岸为江苏独有。

  连云港市处于暖温带与**带过渡地带,常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历年平均降水量930多毫米,常年无霜期为220天。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日照和风能资源为江苏省最多,也是全佳地区之一。

海岸带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参照全国海岸带与滩涂资源综合调查等项目实施的惯例,海岸带地貌陆域的范围为向陆延伸最小为10km,考虑到与陆地地貌部分的衔接以及图面效果,本书选择延伸30~40km。根据各地貌单元的分布位置,研究区海岸带地貌可分为陆地地貌、海岸地貌以及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的近岸海底地貌三大类,每一地貌类型又可分出若干个二级地貌类型(表7-1)。 表7-1 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岸带地形地貌类型一览 续表

空气净化器能除甲醛吗

可以。 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染、细菌、过敏原等,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主要分为家用 、商用、工业、楼宇。 常用的空气净化技术有:吸附技术、负(正)离子技术、催化技术、光触媒技术、超结构光矿化技术、HEPA高效过滤技术、静电集尘技术等;材料技术主要有:光触媒、活性炭、合成纤维、HEPA高效材料、负离子发生器等。现有的空气净化器多采为复合型,即同时采用了多种净化技术和材料介质。 扩展资料 负离子空气净化器通过采用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及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可模拟大自然原理生成等同于大自然的生态级空气负离子,联合国空气环保领域的众多专家研究证实 ,生态级负离子可以主动出击捕捉小粒微尘,使其凝聚而沉淀。 有效除去空气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尘,甚至1微米的微粒,从而减少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生态级负离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源于负离子与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烟雾等带正电的微粒相结合,并聚成球降落而消除PM2.5危害。实验证明,飘尘直径越小,越易被负离子沉淀。 在含有高浓度生态级负离子的空气中,PM2.5中危害最大的直径1微米以下的微尘、细菌、**等几乎为零。所以,去除PM2.5,选择可以生成生态级负离子的负氧离子空气净化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负离子空气净化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气净化器

海岸地貌及堆积物

1.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coastal landform)是海洋地貌研究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直接观察,便于研究,而且是记录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重要证据。根据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图 8-3)。 (1)海岸侵蚀地貌 海岸侵蚀地貌(coastal erosional landform)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发育在基岩海岸的**中,其类型有海蚀*、海蚀凹槽、海蚀崖、海蚀柱、海蚀蘑菇石、海蚀拱桥、海蚀礁石、波切台等(图 8-4)。 海蚀*(sea cave)是形成于海平面附近深度(向陆地方向)大于宽度(沿海岸线方向)的洞*。它的形成受海水侵蚀的 方 向、岩 石 的 均 一 性 以 及 节 理 的影响。 图 8-3 海岸带地貌组合(据北京大学等,1978) 图 8-4 基岩海岸的侵蚀地貌 海蚀凹槽(sea chasm)是沿着海平面发育向陆地凹入的线状凹槽。它的水平延伸方向与海岸线一致,在垂直剖面上一般为指向陆地的平卧 “V”字形,如果平均海平面上下波动,那么可形成平卧的 “箱”形或 “U”字形。海蚀凹槽最深的部位为平均海平面位置,而上下的转折部分为**面和低潮面的位置。海蚀凹槽不同于海蚀*在于前者沿海岸线方向延伸长度大于向陆地方向伸入的深度,而海蚀*向陆地方向伸入的深度大于水平宽度。 海蚀崖(wave cut cliff)是在海蚀的过程中,海岸线后退,海岸崩塌形成的悬崖峭壁。当海蚀凹槽不断扩大时,其上面的**因失去支撑而倒塌,就形成海蚀崖。有时在海蚀崖上发育多层的海蚀凹槽。 海蚀拱桥(sea bridge)是发育在波切台上,与海蚀崖相连的似拱桥状地貌,如果是与海蚀崖分离的似拱桥状地貌则称为海蚀穹(sea arch)。当相对的两个方向的海蚀速度较快时,将海蚀崖底部凿通形成海蚀桥。 海蚀柱(sea stack)是由海蚀作用形成的分布在波切台上的**柱体。当海蚀拱桥的“桥”体部分发生崩塌,残留下的 “桥柱”就是海蚀柱。若海平面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海蚀柱的下部(海平面附近)经侵蚀使其细颈化,而上部保持较粗,形成形似蘑菇的海蚀柱,即海蚀蘑菇石(sea mushroom rock)。 波切台(wave cut bench)是沿着平均海平面向陆地延伸并向海洋方向缓倾斜的基岩台地,也称海蚀平台(wave cut bench)。当海水侵蚀海岸时,造成海蚀崖节节后退,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那么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波切台。有时在波切台上有少量的砾石和沙粒的堆积物。如果海平面下降或海岸上升,波切台上升成为海蚀阶地(sea abrasion terrace)(图8-4)。 (2)海岸堆积地貌 在沙、泥质海岸,海水对海岸和海底进行改造并将沉积物搬运到合适的部位沉积下来就形成了各种堆积地貌。有的形成于海岸线附近,而有的形成于海平面之下。这些地貌的延伸方向即可与海岸线平行,也可与海岸线垂直或斜交,但前者更常见些。 海滩(beach)是由滨海沉积物构成的向海缓倾斜的滩地,主要发育在潮间带,其上界为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地方,而下界延伸到海面以下破浪之处。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分为砾滩(boulder beach)、沙滩(sand beach)和泥滩(mud beach)。砾滩多分布在基岩海岸区,滩面坡度较陡,宽度窄。沙滩分布很广,除基岩海岸,其他海岸也有沙滩的发育,沙滩的坡度较砾滩缓,滩面常发育略凸出的沙脊和下凹的浅坑。泥滩分布在三角洲或平坦海岸区,滩面平缓,宽度大。在泥滩的**面及其特大**淹没的地段称为滨海湿地(滨海沼泽)(sea marsh),其上生长大量喜盐植物。通常把潮滩和湿地称为滩涂,是重要的海陆之间的平衡带。 水下沙坝(underwater barrier)是位于海平面之下平行海岸线的沙坝(图 8-5a),由破浪冲掏海底泥沙形成。当波浪运动到浅水区(水深小于 1/2 波长)时,波浪形态发生变形而形成破浪,翻卷的水体强烈冲掏海底,被掏起的泥沙向海方向搬运,它们大部分堆积在破浪的破碎点靠海一侧,形成水下沙坝。水下沙坝分布在岸坡的上部,其规模和数量受海底坡度和物质构成影响。在缓坡和细粒物质组成的海岸,波浪变形强烈,破浪的临界水深大,水下沙坝多分布在二倍于表面波波高的水深,并由于浅水波多次破碎而形成多条水下沙坝。沙坝的规模和间距向岸逐渐减小(图 8-5a)。在粗颗粒组成的陡坡海岸,多形成于等波高的水深处,规模较大,条数少,一般仅有 1 ~2 条。 图 8-5 水下沙坝、贝壳堤、水下堆积阶地、沿岸堤和离岸堤的形成过程 水下阶地(underwater terrace)水下堆积阶地形成于沙泥岸坡的坡脚,与水下沙坝的形成位置不同。是在波浪的作用下,位于中立点以下的泥沙向海方向移动堆积形成的。尤其在由粗颗粒组成的较陡坡海岸,水下堆积阶地比较发育。在基岩岸区的海蚀平台形成过程中,海蚀作用破坏下来的**碎块等被波浪搬运到波切台之下的坡脚处堆积起来形成台地,称为波筑台(wave-built platform)(图 8-4),也属于水下堆积阶地。 离岸堤(offshore bar)是露出海面,大致平行海岸线的沙坝(图 8-5e 和 f),是由水下沙坝发展而来的。离岸堤的长度几千米至几十千米不等,墨西哥湾的离岸堤长达 1800km,在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广东、广西等沿海均有离岸堤发育。若离岸沙堤横向连接,形成潮流入口的屏障,使内侧的水域与海成半封闭状态,这就形成澙湖(lagoon)。 沿岸堤(longshore bar)是沿着海岸线发育的沙坝(图 8-5d)。在中立点之上,波浪向岸边的推力大于重力和回流的合力,将沙粒推向岸边,并在**线附近堆积形成沿岸堤。 贝壳堤(shell bank)是发育在泥质海岸沿**线分布的含有贝壳的沙泥质堤。在潮汐的作用下,波浪不断冲刷泥滩,将泥滩中的贝壳冲洗出来,并向陆地方向推到**线附近堆积形成贝壳堤(图 8-5b)。贝壳堤长数千米至数十千米不等,其宽一般介于 20 ~300m,高仅为0. 5~4m。贝壳堤的横剖面呈透镜状,底部较平坦,顶部突起,两侧和底部均被泥质沉积物所围限。贝壳堤是研究古海岸线的重要标志,在渤海西岸有多条不同时代的贝壳堤发育。 沙嘴(spit)从海岬到海湾的转折部位,由于波浪发生折射和动能的降低,沿岸流搬运过来的沙粒将在转折部位发生沉积,并随着沉积物的增加,形成与海岬处的海岸线大致平行并向海湾延伸的沙堤,称为沙嘴(图 8-6a)。在小型的河口的两侧也可形成向海洋方向延伸并与海岸线垂直的沙嘴。 连岛坝(tombolo)是连接屏障体(岛屿)与海岸的沙堤(图 8-6b)。在有屏障的海岸,在屏障体(岛屿)与海岸的*影区,波浪的相向运动使动能降低,沙粒堆积,最初形成滩角(beach cusp),继而扩大成沙嘴,最终连接成连岛沙坝。 图 8-6 沙嘴和连岛坝形成过程 海积阶地(marine deposition terrace)和海蚀阶地(abrasion terrace)在一些上升的海岸,沙滩或泥滩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或海岸的上升形成海积阶地; 而波切台(海蚀平台)转变为海蚀阶地。海积阶地或海蚀阶地,随着海平面的波动,也可形成多级,它们统称为海成阶地(marine terrace),是古气候变迁和新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 2. 海岸带堆积物 (1)海滩沉积 无论在基岩海岸带,还是在砂质、泥质海岸带,海滩沉积分布非常广泛,除少数的海岸带为直接基岩*露,无沉积物覆盖外,大部分海岸带都发育沉积物,它包括砾石、砂和粘土沉积。在基岩海岸,砾石沉积比较发育,形成砾滩,砾石一般来自基岩海岸被侵蚀崩塌下来**碎屑,经海水的搬运沉积而形成,因此砾石的成分与附近的海岸基岩相近,但在一些河流入海的部位,有一些砾石是河流搬运来的,那么它的成分与河流流域的**成分有关。如果海平面长期稳定,气候又比较暖温而湿润,砾石的成熟度很高,形成以石英为主的砾石沉积。海滩砾石的分选性好,磨圆度高,一般为圆和次圆,磨圆良好的叠瓦状排列,其砾石的长轴平行海岸线,由于进流强度大于回流,造成 ab 面倾向海洋,倾角一般在 7° ~8°之间,不大于 13°。 在沙质海岸带,以中、细砂沉积为主,但在坡度较大的海岸带有粗砂沉积,从后滨到远滨砂粒粗细不同(图 8-7)。砂粒的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是长石、角闪石、绿帘石、白云母、独居石、磁铁矿等,常含贝壳碎屑。海滩砂粒的长轴平行于激浪的回流方向,而海岸砂体中石英颗粒的长轴平行进流方向,垂直砂体的延伸方向。海滩砂的粒度频率曲线为单峰型,概率累积曲线为三段式。在热带海域,现代潮汐影响范围内的海滩沉积物,由于气候炎热,海水强烈蒸发,在**位附近碳酸盐结晶成不稳定文石和亚稳定高镁方解石,将沉积物胶结成坚硬的海滩岩(beachrock)。海滩岩形成的速度很快,时间短,甚至在一年内就可形成一片海滩岩。由于海滩岩形成位置很独特,是指示海平面位置的良好标志。 图 8-7 美国佐治亚州沿岸萨佩洛岛海滩沉积横剖面特征(据 Howard 等,1972,简化修改) 粉砂泥质海岸的沉积物主要由粒径小于 0. 05mm 的粉砂和淤泥组成。这里滨海带的坡度小,潮间带很宽,潮汐作用明显,因此从**位到低潮位可出现不同的沉积物。在**位附近,由涨潮流带入的最细物质(泥质)趁**时出现的憩流在此沉积下来,形成由淤泥构成的泥滩,有时在厚层的淤泥中夹粉砂层,后者是由特大**带入沉积的。在中潮位附近,形成粉砂和淤泥互层的沉积物,构成粉砂淤泥滩,发育砂夹薄层泥或泥夹薄层砂的水平层理,或者具有递变层理的纹层。在低潮位附近,除了潮流作用外,波浪的影响也比较明显,沉积的物质略粗,形成粉砂沉积,沉积物中普遍发育小型交错层理,而水平微薄砂层和覆盖沙波层理很少见。 从粉砂泥质海岸的沉积物分布不难看出,由于沉积物的来源主要由潮流带入,因此沉积物的粒度从岸边向海洋方向依次变粗(图 8-8),这与一般的沙滩沉积粒度分布规律相反。 图 8-8 泥滩沉积物粒度平面分布图(据 H. E. 赖内克,1971,修改) 图 8-9 海平面上升导致障壁岛向陆地迁移(据 Sandars 等,1975) (2)潟湖和障壁岛沉积物 潟湖(lagoon)是被沙嘴、沙堤、障壁岛隔离或半隔离的浅海湾,它通常有潮汐口与开阔海域联通,涨潮时海水通过潮汐口进入潟湖,也有的潟湖没有潮汐口,只能在特**时海水越过沙堤或障壁岛,或冲破沙堤或障壁岛灌入潟湖。潮差和气候对潟湖水体的性质影响明显,在小潮差、气候干旱的地区,由于缺少进潮口使潟湖水体与开阔海的联系受到限制,水体明显咸化,形成半咸水或超盐度的水体环境。在潮差较大,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潟湖水体淡化。因此可把潟湖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这两类潟湖的沉积特征不同。 淡化潟湖发育在潮湿气候区,水面高于外海海面,不断得到地表水补给,只在**时有少量的海水流入潟湖。这种潟湖沉积大量细的碎屑物质,如粉砂、粘土,含有较丰富的有机质,发育细的水平纹层,生物扰动构造也比较发育,在缺乏水体对流的湖底可形成黄铁矿、菱铁矿、碳酸钙等。在靠近沙堤和障壁岛一侧,由于涨潮时海水越过沙堤或障壁岛进入潟湖,形成冲溢砂沉积。 咸化潟湖发育于干旱气候区,水面低于外海水面,水体蒸发强烈,陆地水补给少,主要由海水补给,因此水体不断咸化。咸化潟湖以化学沉积为主,夹细粒的碎屑沉积。化学沉积主要为碳酸盐,另外还沉积一些溶解度大的盐类,随着潟湖的盐度增加,各种盐类的沉积顺序依次为: 方解石→白云石→石膏→芒硝→石盐→钾盐→光卤石。在咸化潟湖中,靠近沙堤和障壁岛一侧也形成冲溢砂沉积。 障壁岛沉积物主要为细砂和极细砂沉积,发育平面状低角度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障壁岛-潟湖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很多海域都发育。当海平面发生变化时,障壁岛会发生迁移(图8-9)。 (3)生物堆积物 海岸带的生物堆积主要发育在生物海岸和泥质海岸。在生物海岸带,发育滨海沼泽,生长大量的植物,死亡堆积起来形成生物堆积物,并可转变为泥炭。在泥质海岸带,腹足类、双壳类等动物繁盛,这些生物的壳体在**位附近堆积形成贝壳堤。

什么是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等分支学科。

简单点说就是宏观上研究地球和太阳系的学科。

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的(气候,地质等等),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非人文社科类科目。大学里面地理的相关专业可以证明这一点,相对中学而言,大学的知识范围更广,更全面,更具实践价值,由此得出,地理研究的属于自然科学,所以是理科。

但是在中学阶段,我们把地理归于文科,文理分科的高考也是文科学生才考地理,但是到了大学,地理却被归为理科,相关专业都是地址勘探,遥感测绘之类的理科专业.

至于地球科学,我能肯定的告诉你它算人文学科,因为我就是地球科学系的-_-#!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区别

标签:宠物爱好